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贫影响移民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地贫影响移民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走西口的原因?
“走西口”,又称“走口外”、“走场子”、“跑口外”。它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以及陕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在旧社会到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西部打工谋生的社会活动。它尽管涉及到这么广大的地区,但最普通、最具代表性的却是河曲、保德人的走西口。有民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河曲、保德人除打工种地外,还从事以生产、经营中药材甘草为主的商品经济活动,所以史称他们“耕商塞外草地”①。这种漫长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应的习俗文化,它是既有别于家乡,又有别于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习俗文化。
走西口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山西、陕西、河北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农耕文明的摇篮。随着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导致这些地区地少人多,简单来说,人均面积减少了,再加上地方豪强势力的侵占,普通老百姓辛苦一年,还养不活一家老小,必然要自谋出路;
2、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朝中期,西北灾害频发,陕西最为严重,有些人选择举起义旗造朝廷的反,比如高迎祥和李自成等人,也有人选择逃离此地。树挪死人挪活,只要有心,总能找到生路;
3、内、外蒙古地广人稀,正需要有人来开发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主动招募关内人到来,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到了清朝,更是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这极大的***了在家乡生活艰难的关内各省人们,走西口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4、以上三条,主要说的是农民和小手工艺者,商人逐利而生,早已打通了前往内、外蒙古的商路,将蒙地特产贩往内地,再将内地特产贩往蒙地,获利颇多,贸易很繁荣。随着蒙地人口的增多,商业需求也必然增长,走西口的商人也就更多了,很多知名晋商都是在这条路上发家致富的。
山西人走西口归根结底是因为穷。他们穷困的原因并非因为懒情,而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
清朝山西一个读书人在谈到山西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无平地沃士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鱼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汗牛痛仆”的意思就是说牛已经累得浑身大汗了,主人仍要使劲抽赶。
在传统社会中,耕牛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还是他们劳作的伙伴。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这样拼命使唤。但是即使这样拼命地干,田里产出的粮食仍不够糊口,清朝一个叫任启运的人说“江南二百四十步为亩,山西千步为亩,而田之岁入,不及江南什”。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吐蕃是吐谷浑的后代吗?有何依据?
吐蕃是吐谷浑的后代吗,这话不严谨。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从蒙古高原、东三省迁移到今天青海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立吐谷浑王国。开始,慕容鲜卑涉归单于的长子吐谷浑先率部到内蒙阴山一带。约310年,又迁到甘肃,建立起地方***,其孙叶延以其祖父吐谷浑为国号。控制了青海大部和甘肃一部,当年,也是地区性大国,就是北魏都没有征服过它。后来,隋唐时期对其用兵。在唐代,吐谷浑国力衰退,成为唐的属国。
而吐蕃,是现在西藏地区苏毗人、羊同人的后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不断向四处扩张。吐谷浑则是其北进的第一个目标。可惜,衰退的吐谷浑如何抵抗如狼似虎的吐蕃进攻呢?最后,亡国。其实,那个时期,吐蕃异常生猛,曾经暴揍过盛唐、***帝国、突厥帝国。
这样,吐谷浑的一部分族人融入吐蕃,一部分融入唐帝国,一部分融入其他民族。其实,在中唐时期,河西被吐蕃占领多年,当地的汉民也融入吐蕃了。
民族融合是很正常的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贫影响移民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贫影响移民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